查看原文
其他

党务、行政和群众

李子旸 李子旸 2024-01-04

戳上方蓝字[李子旸]关注公众号,不错过精彩文章~




1952年至1953年初,建立不久的新中国,有一个政治上的调整。当时有五大行政区(大区)——东北区、西北区、西南区、中南区、华东区。中央把这五大区的领导调到北京,东北区的高岗尤其被重用。这就是所谓“五马进京,一马当先”。

 

对这件事,一般关注的重点是随后对大区的裁撤,也就取消中央和省之间的大区,减少行政级别,意在避免地方势力做大。其实,“五马”进京并被重用,其中另有深意。

 

高岗进京以后,担任国家计委主任。计委就是计划委员会。听起来,计委好像只是众多国家机关中的一个,其实不然。高岗领导下的国家计委,被称为“经济内阁”,和周恩来总理领导的政务院(1954年改为国务院)平起平坐,甚至更高一些,实际上是管理国家经济的最高机关。

 

政务院的“政务”,是区别于“军务”而言的,也就是说,除了军队以外,国家的其他事务——财经、政法、文教、监察、人事等等,都归政务院管理。设立高岗领导的计委这个“经济内阁”,等于把当时最重要的国家经济管理权,从政务院给剥离了。从那以后,中央的分工是:刘少奇负责党务,高岗负责经济,总理周恩来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外交上。

 

这说明什么?这说明,毛主席对政务院的工作不太满意。

 


新中国建立以后,效仿苏联,建立苏式计划经济。相应地,在政务院里,对工业各个门类,分别设立对口专业部委。煤炭、冶金、纺织、机械等等,都有相应的部。机械部甚至有七个——从一机部到七机部。最多的时候,政务院领导的国家部委,有将近百个。

 

这样建立起来的科层制国家机关,必然带有等级性、专业性和封闭性。各部委都有一大堆部长副部长、局长副局长、处长副处长、科长副科长。并且,因为要管理各自的行业,干部们必然要依靠专家,或者自己成为专家。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,外人当然听不懂看不懂。他们也就渐渐自成一体。

 

同时伴随而来的,就是利益集团和官僚主义。

 

官僚主义的核心特点不是腐败——虽然常常有腐败。官僚主义的核心特点是:把国家事务纳入官僚的工作方式和节奏中,转化为开会议、写文件、请示报告、上传下达等官僚的日常事务,也就是纳入他们的“舒适区”。这样,他们就可以在办公室里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。

 

这么说好像是求全责备、故意找茬。人家公务员规规矩矩工作,有什么不对么?不这么工作,你让人家怎么工作?

 

问题在于,这种四平八稳的工作状态,和新中国建立以后急需的改天换地、彻底革命、全国大动员、强攻工业化的目标,不符合。主席也正是因此,对他们的工作越来越不满意。

 

这种矛盾不是好人和坏人之间的矛盾,而是科层制机关和大时代大革命之间的矛盾。科层制机关,更适应平稳发展的国家。新中国可没有这种平稳发展的机会。四周强敌环伺,国内的工业化面临很多简直不可克服的困难。需要采取一系列非常规的办法,才能实现工业化这个战略目标。科层制的行政机关,在这方面总是跟不上。

 

因此,主席对他们多次严厉批评,甚至说过一些“狠话”,比如“学上了苏联方法以后,成了习惯势力,似乎难以改变”“再看一年,不行就换班”。

 

其实呢,换班也没用。不管换谁来领导科层制机关,他都必然也只能按照科层制固有的逻辑去工作。形式决定内容。科层制这种组织结构,注定了他们必然成为“保守派”甚至“落后派”。

 

调高岗进京,成立“经济内阁”,就是想另行成立新部门,绕过政务院(国务院),全力推进工业化和国家建设。可惜,进京不久,就发生了高饶事件。这事没办成。

 


邓小平也是通过“五马进京”成为中央领导干部的。当时,他担任西南局书记,进京后,提升为副总理。

 

进京以后,邓小平的提拔速度非常快。建国时,邓小平虽然已经是中央级的高级干部,但并非核心圈成员。有资料说,当时邓在中央委员中排名第二十五。这个排名我无从考证,但应该差不多,所以才会被外派到西南嘛。

 

进京以后,短短几年,邓小平就晋升为核心圈的一员——至少是前十名。而且,1956年以后,他担任的职务很重要——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。

 

我第一次看见邓小平曾经担任总书记时,觉得很奇怪。总书记不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么?这个位子不应该是毛主席的么?后来才知道,毛主席的主席,指的是党的主席。同时还有国家主席。刘少奇是国家主席。所以一度有两个主席:毛主席和刘主席。

 

总书记是后来才成为一把手的。当时,总书记并不是一把手,而是中央分管党务的领导。邓小平进京和快速被提拔,原因正在于此。

 

邓总书记早年就追随主席,是“毛派”的坚定分子。主席把他调进中央,分管党务,同时强化和提高中央书记处的职能和地位,就是意在用党的系统和力量,来抗衡乃至取代行政系统的科层制机构。

 

这可不是一般的重用,这是非常重用。甚至可以说,这是个战略级别的人事安排。党务,按照中央的分工,由刘少奇领导。刘少奇虽然分工上负责党务,但他站在苏式计划经济那一边,更倾向行政系统。“毛派”坚定分子邓小平担任党的总书记,党的系统相对于行政系统的重要性,大大增加了。

 

说到这里,就涉及一个重要问题:党的工作方式,和行政机关,有什么不同呢?

 


行政机关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层制,也就是像个金字塔那样,从上到下、一层层的上下级结构。党的系统,基本上正好相反,大致是现在流行的所谓“扁平化管理”。

 

在中央一级,党只有组织部、宣传部、外联部等少数部门。党可不像国务院那样有那么多部委,并且一个部委对应一个行业。同时,地方上的党的组织部、宣传部归各地党委领导。用行话来说是,中央的组织部、宣传部、外联部等“在下面没有腿儿”。国务院的那些部委,在地方上可是有一大堆直属企业。

 

党的这种工作方式,来自战争时期的现实情况。战争中,不可能叠床架屋地建立科层制机构,更不可能慢条斯理地开会议写报告念文件,只能扁平化管理,尽量降低管理成本,简化管理程序。中央(延安)只做一些宏观指导,高度依赖各解放区、各野战军的积极性和自主性。

 

大致来说,党和行政机关工作方式,分别对应着“块块”和“条条”这两种管理方式。

 

“块块”的管理,上面是扁平化管理,下面是一块一块的高度自治,基本就是群众路线;那些“块”,解放前是各解放区、各野战部队。解放后是人民公社、省级行政区和各企业单位。“条条”的管理方式,则是多层级的、从上到下等级严格、纪律严格的苏式计划经济。

 

群众路线-苏式计划经济的路线斗争,背后实际上是党和行政机关不同工作方式、管理方式之间的斗争。

 

因此,在这场路线斗争的三大回合中,党的工作方式为主流时,就强调权力下放,发挥群众积极性。行政机关的工作方式为主流时,就强调集中管理,反对分散主义。

 


主席重用邓小平,是想要利用党特有的扁平化管理系统坚持群众路线,这样既能避免官僚主义,又能充分发动群众,建设新中国。

 

可因为大跃进“把群众路线进行到底”的结果是经济大滑坡,主席失望了。

 

而后来刘邓共同执掌党务,结果却是两部分都成了苏式计划经济派。用主席的话来说就是,1959年以后,他不再听我的话了。

 

也就是说,在群众路线-苏式计划经济这场路线斗争的前两个回合中,邓小平领导党的系统,坚定地支持毛主席。但在第三个回合,也就是文革中,党的系统也“不听话了”。这就是文革中“刘邓”被一起大批判的主要原因。

 

虽然主席失望了,但内心深处老人家还是很赏识邓小平,认为他“人才难得,政治思想强”,还是想要起用他。说起来,毛邓两位革命家在意志坚定方面很有共同之处。在第一代革命领导人中,二人确实渊源很深、关系特殊。

 


到文革之前,毛主席倡导的群众路线,在现实中经济绩效不佳,党政两大集团都站到了苏式计划经济那一边。虽然大家仍然崇敬主席,但在国家的发展方式和道路上,他们不再相信群众路线。他们想回到正规化的、科层制的、集中管理的、官员主导的发展道路上。

 

在主席看来,这样下去,群众路线就彻底失败了,而他最担心的“变修”,也就是中国再次变成一个等级制的阶级社会,就会成为现实。前文提到,就是因为这个原因,主席改变了对问题性质的判断,认为这是党内出了资产阶级分子。于是,主席针对性地提出了“打倒走资派”“继续革命论”“千万不能忘记阶级斗争”。

 

可是,党政两大集团都不支持,主席依靠谁呢?

 

答案是人民解放军。在主席看来,解放军是当时国内既有组织纪律性,又有政治性的革命组织。于是,1964年,毛主席发出“学习解放军”的号召。在实际政治中,“军管”在文革中大面积取代了党政两大系统。林彪当时是解放军的领导人。这正是林彪集团在文革中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。

 


总结一下就是:建国以后不久,随着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,国家行政系统很快科层化、专业化,随之,官僚主义也快速蔓延。往往被忽略的一点是,这时的行政系统中,有大量国民党政府留用人员。他们未经过革命的锻造,带有很多旧中国的遗存。

 

毛主席对这种情况很不满,他转而重用党的系统,发挥扁平式管理,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,坚持群众路线,克制官僚主义。

 

但群众路线搞经济,被证明不成功,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等严重后果。党政两大系统都站到了苏式计划这一边。于是,在路线斗争的第三个回合也就是文革中,毛主席依靠解放军,继续贯彻群众路线,并打倒“走资派”。

 

从大的轮廓来说,这就是人民群众和科层化的国家机器之间的矛盾和斗争。换个角度看,也可以说是,人民群众和精英,在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历史大潮中,各自的地位和彼此的关系,到底应该是怎样的,还在艰难摸索中。

 

路线斗争对应的具体社会矛盾,说的差不多了。下一篇文章,讲讲这场路线斗争巨大且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。再以后,才能讲到本系列文章的结论观点,那就是前三十年对后四十年的作用。

 

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。本文系原创作品,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。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,谢谢。

“知识越多,越......”?

为什么会有路线斗争?

“十年”的经济原因

一代人的青春和热血

给计划经济“翻案”(3)——第一个五年计划

给计划经济“翻案”(2)——逆水行船的新中国

给计划经济“翻案”(1)

原子弹确实有用

中国外交面临的战略大挑战

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(全文)

美国是军事强国吗?(全文)


长按二维码关注“李子旸”

看更多精彩文章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